2000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东南两面临海,有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管辖海域。海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必将为我国在21世纪完成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重任再立新功。但多变的海洋也给海上和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风暴潮、赤潮、巨浪、海冰、溢油、海岸侵蚀等引发的海洋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相当严重。随着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近20年来从整体上看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国不能不更加重视减灾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1999年的第54届联合国大会呼吁各国政府广泛开展“从防灾到早期预警、响应、减灾、重建和恢复,包括各级整体减灾能力建设以及推进和增强全球和区域的减灾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江总书记的指示,抓住新的机遇,全面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希望,《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能帮助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全面了解海洋灾害的危害,提高对海洋灾害的重视,增强海洋防灾减灾意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我国海洋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1. 2000年海洋灾害概况 2000年我国海洋灾害损失较为严重,全年共发生风暴潮灾害4次,赤潮28次,海难事故13起,海上溢油5起,死亡、失踪人数共计79人,总经济损失约为120.8亿元。
其中,4次台风风暴潮(含近岸台风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4亿元,死亡15人;共发现28次赤潮,明显超过1999年,损失严重;海上巨浪导致了18艘船只沉损,死亡、失踪6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7亿元;重大海上溢油事件发生5起,失踪1人,经济损失近1.1亿元。
受灾损失严重的是江苏、浙江,其次为福建、海南、辽宁、上海、广东。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见表1和图1。2000年我国海洋灾害属中等偏重年份(图2、3)。
表1 2000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统计表
省(区、市) |
风暴潮 |
赤潮 |
海 难 |
溢油 |
死 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辽 宁 |
6 |
2 |
2.2 |
|||
天 津 |
1 |
|||||
河 北 |
3 |
|||||
山 东 |
1 |
1 |
||||
江 苏 |
2 |
1 |
2 |
20 |
56.1 |
|
上 海 |
2 |
1 |
1 |
1.5 |
||
浙 江 |
2 |
7 |
1 |
18 |
44.5 |
|
福 建 |
1 |
3 |
4 |
1 |
38 |
12.8 |
广 东 |
6 |
2 |
2 |
1 |
0.2 |
|
广 西 |
||||||
海 南 |
1 |
2 |
1 |
3.5 |
||
合 计 |
4◆ |
28 |
13 |
5 |
79 |
120.8 |
注:◆一次风暴潮过程会造成沿海多个省市受灾,因此风暴潮次数统计中有重复
图1 2000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比较
图2 1989~2000年海洋灾害经济损失 |
图3 1989~2000年海洋灾害死亡人数 |
图4 2000年沿海省、区、市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损失
表2 2000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灾)损失统计
省、市 | 受灾 人口 (万人) |
农 田 (万亩) |
海洋水产 养殖损失 (万亩) |
房 屋 (万间) |
海洋工程 (处、km) |
船 只 (艘) |
死 亡 (失踪) (人) |
直接经 济损失 (亿元) |
浙江省 | 278.9 | 222.0 | 43.5 | 5.6 | 400处149km | 585 | 4 | 43.0 |
上海市 | 27.9 | 64处10km | 1 | 1.4 | ||||
江苏省 | 640.7 | 335.3 | 12.8 | 3.5 | 40处 31km | 9 | 56.1 | |
海南省 | 83.6 | 1.2 | 9.0 | 20处 | 56 | 3.0 | ||
福建省 | 0.7 | 1539处 216km | 300 | 1 | 11.9 | |||
合 计 | 1003.2 | 585.2 | 58.2 | 18.1 | 2063处406km | 941 | 15 | 115.4 |
●“派比安”(200012号台风)风暴潮灾
“派比安”台风于8月27日在台湾省以东洋面生成,30日晚穿过舟山群岛,直逼长江口,受其影响,江苏、上海、浙江等地沿海有20多个验潮站的潮位均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是一次特大风暴潮灾。
浙江省:30日20时前后“派比安”登陆舟山市,影响长达12小时,定海水文站最高潮位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宁波、定海、岱山等地均发生海水倒灌,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56亿元。
上海市:31日凌晨,受“派比安”影响,上海高桥验潮站出现历史上第二高潮位,其中市区黄浦公园站的高潮位超当地警戒水位1米多。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死亡1人。
江苏省:31日受“派比安”的影响,江苏沿海潮位明显上涨,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市县受灾较重,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
●“桑美”(200014台风)风暴潮灾
“桑美”台风于9月11日在关岛以东洋面生成,影响东海期间恰逢天文大潮,长江口、杭州湾沿岸有10多个验潮站的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是一次较大的风暴潮灾。
浙江省:9月12日,受其影响舟山、宁波等市城区进水,部分房屋倒塌、农田受淹,非标准海塘受损严重,海陆空交通全部中断。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1.4亿元。
上海市:9月15日 ,受其影响上海市各沿海验潮站均出现了超警戒水位的高潮位。全市直接经济损失0.15亿元。
江苏省:9月13~15日,受其影响江苏省沿海地区潮位猛涨,部分江海堤防一线水利工程遭不同程度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13亿元。
●“悟空”(200016台风)风暴潮灾
“悟空”台风于9月9日在南海海面生成,登陆海南省后进入北部湾。受其影响海南省东北部沿海受灾严重,清澜站和乌场站的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全省直接经济损失3亿元。
●“碧利斯”(200010台风)风暴潮灾
“碧利斯”台风于8月19日在西北太平洋生成,23日登陆福建晋江。受其影响福建闽江口高潮位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并伴有巨浪,冲走船只300多艘,死亡1人。全省直接经济损失11.9亿元。
图7 引发风暴潮灾的台风路径图
图8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赤潮发生次数
主要的赤潮灾害有:
5月12~24日在浙江中部台州列岛附近海域连续发生赤潮事件。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面积达5800多平方公里,持续时间一周。由于赤潮发生在浙江省重要的渔业养殖区域,养殖业受到严重影响,部分滩涂养殖死亡率急剧上升。有些海域赤潮影响范围巨大,大面积水域长时间不能进行捕捞作业。温州、台州地区受赤潮影响,渔业损失1.5亿元。
8月2日,辽宁省东港、庄河附近海域发生近800平方公里赤潮,沿海养殖贝类和虾类大量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
8月17日,广东深圳坝光至惠阳澳头海域发生约20平方公里赤潮,网箱养殖鱼类和部分底栖生物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9月3日~6日,广东大亚湾海域发生约30平方公里赤潮,养殖鱼类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图9 赤潮给海洋水产业造成严重损失
图10 2000年各海区4米以上巨浪出现天数
表3 海上恶性海难统计表
时间 |
地点 |
沉损船只 |
死亡(失踪)人 |
经济损失 |
1月 |
海南西南海域 |
海南2艘渔船 |
70 |
|
2月29日 |
福建外海 |
闽东渔1565号 |
8 |
25 |
3月2日 |
福建外海 |
闽龙渔0326号 |
12 |
25 |
3月19日 |
江苏外海 |
苏启渔1523号 |
20 |
|
4月9-10日 |
江苏外海 |
江苏3艘渔船 |
11 |
100 |
4月23日 |
海南西南海域 |
海南3艘渔船 |
105 |
|
10月13日 |
福建外海 |
闽平渔5015号 |
3 |
30 |
10月15日 |
海南岛东部海域 |
巴拿马籍货轮 |
1 |
5000 |
11月17日 |
福建外海 |
闽龙渔1565号 |
14 |
30 |
11月26日 |
香港外海 |
辽宁“瑞祥”号 |
5000 |
|
11月30日 |
长江口附近 |
“浙舟606”号 |
14 |
1000 |
12月28日 |
香港正南海区 |
辽宁“嘉定关”号 |
5000 |
|
12月31日 |
海南东南海域 |
琼海“05069”号 |
5.海冰灾害
2月8日渤海辽东湾出现了最大范围的结冰,最大距离(距湾顶)约78海里,一般冰厚10~20厘米,最大冰厚45厘米。冰情严重期间,辽东湾海上石油平台及海上交通运输受到影响,有些渔船和货船被海冰围困,造成一定损失。
图11 1999-2000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流冰范围示意图(白区为流冰区)
6.溢油灾害
表4 海上重大溢油事件
发生时间 |
发 生 地 点 |
溢 油 船 只 |
死亡、失踪(人) |
经济损失 |
6月6日 |
福建海域 |
“闽油1号” |
|
8000 |
10月15日 |
东海平湖天然气海底 |
|
|
925 |
11月14日 |
珠江口虎门附近 |
德航“298”油船 |
3 |
1760 |
11月15日 |
山东东营港南 |
“乐安16号”油轮 |
|
|
12月24日 |
珠江口附近海域 |
“莞新交机510”油船 |
|
|
● 东部沿海风暴潮灾害严重
本年度风暴潮灾明显的特点是:东部海域风暴潮灾严重,南部海域较轻。东部沿海两次严重潮灾均为沿岸北上台风造成,特别是“派比安”风暴潮灾害波及江苏、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省市。由于两次潮灾均发生在天文大潮期,受大潮和风暴潮的双重影响,沿岸多数验潮站最高潮位明显超过当地警戒水位,灾害损失严重。
● 赤潮频发,损失严重
2000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事件28起,比1999年增加了13起,东海发生赤潮的次数和面积显著增加,经济损失严重。
● 冰情是近9年以来较重的一年
1990年至1999年,渤海、黄海北部冰情均较轻。但1999/2000年冬季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较前9年严重,流冰范围大,并造成一定的损失。
● 灾害性风暴潮
2001年6月-10月份我国沿海将发生3-4次灾害性风暴潮,主要影响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其次为上海、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
春秋两季渤海湾、莱洲湾沿岸将出现1次左右灾害性温带风暴潮。
● 赤潮
2001年我国赤潮发生次数约为30次,与2000年大致相同。赤潮频发期:南海为3月~5月和9月~11月,东海为5月~7月,黄渤海为7月~9月。
● 灾害性海浪
2001年中国海灾害性海浪(4米以上)过程出现次数为34次左右,其中台风浪出现次数约16次,冷空气及温带气旋引起的灾害性海浪次数约18次。灾害性海浪主要发生在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峡。
● 海冰
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冰情接近常年(2.5~3.0级),渤海湾和莱州湾冰情较常年偏轻。
● 厄尔尼诺事件
预计2001年热带太平洋和大气系统将维持正常年份特征,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性不大。
● 沿海地区应加强防潮投入
建议沿海省(市、区)各级政府加强对海洋防灾工作的重视和领导,尤其是长江口以北海域防潮能力相对较弱,加强防潮设施的投入已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预测,2001年华南沿海灾害性风暴潮将较为严重,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应作好风暴潮灾的防御工作。
● 加强赤潮防治
加强地方监测能力建设,建立赤潮灾害监测预测系统;强化赤潮的防治管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超标排放;加强养殖管理、控制养殖自身污染;推进赤潮灾害的多学科和综合性研究等。
●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倡退耕还海
河口地区和滩涂岸段的围垦造地,影响了潮水的正常涨落,当遭遇特大风暴潮时,容易造成较大的灾害。建议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海岸带,提倡退耕还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 资料共享,互通信息
我国涉海部门众多,但目前资料难以充分共享,给预报工作带来很大不便。建议通过共同努力达到资料共享,互通信息,进一步提高预报预警准确度,减轻海洋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