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灾害给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加强了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工作,为沿海各级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在对2002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国家海洋局编制了《2002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现予以发布。
1.概况
2002年我国海洋灾害属常年偏轻年份。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66亿元,死亡、失踪人数共计124人,受灾人口约1,000万。
2002年我国因风暴潮、海浪和赤潮等造成的灾害损失比2001年减少约35%。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l亿元,死亡、失踪3O人,是今年的主要海洋灾害;海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5亿元,死亡、失踪94人;赤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300万元;海上溢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O万元:海冰未造成明显灾害。
表1 2002年主要海洋灾害损失统计
| 灾 种 | 发生次数 | 灾害次数 | 死亡、失踪 (人) |
经济损失 (亿元) |
| 风暴潮 | 8 | 2 | 30 | 63.l |
| 赤 潮 | 79 | 8 | 无 | 0.2 |
| 巨 浪 | 33 | 6 | 94 | 2.5 |
| 溢 油 | 6 | 2 | 无 | 0.05 |
| 合 计 | -- | -- | 124 | 65.9 |
2.风暴潮灾害
2002年我国沿海共发生8次风暴潮,其中“黄蜂”(0214号)和“森拉克”(0216号)风暴潮在我国沿海酿成灾害,再接经济损失63.l亿元,死亡、失踪30人(详见表2 )。
●“黄峰”风暴潮灾
“黄蜂”(0214号)强热带风暴于8月19日20时40分在广东雷州半岛登陆。受其影响,海口秀英站最大增水56cm,最高潮位290cm。潮灾波及海南省4个县市,受灾人口46.3万人,水产养殖受灾面积120公顷、水产品损失3,100万吨,全省直接经济损失9,400万元。登陆前,广东省湛江市等沿海市、县政府防汛部门及时做好防灾工作,安全转移1.7万人,进港避风渔船1,274艘,未造成损失。
●“森拉克”风暴潮灾
“森拉克”(0216号)台风于9月7日18时30分登陆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40m/s。受其影响,福建、浙江、上海沿海普遍出现了100~300cm的风暴增水。从福建东山到上海高桥沿海有近20个验潮站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浙江南部的鳌江站最大增水达321cm,最高潮位690cm,超过该站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潮位,并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30cm,是一次特大风暴潮灾。
浙江省受灾人口792.2万,其中转移人口50多万,死亡29人。受灾面积21.0万公顷,成灾10.5万公顷,其中海洋水产养殖受灾2.8万公顷。房屋倒塌9,100间;堤坝损坏659处、总长231.6公里;护岸损坏1,397处;堤防决口443处、总长25.3公里;水闸损毁89座,塘坝损毁314座;船只沉损320艘(大都为木制小渔船)。直接经济损失总计29.6亿元,其中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7.9亿元。
福建省受灾人口221.0万,死亡1人,受伤39人。农田受灾12.5万公顷;水产养殖受灾1.7万公顷、水产品损失19.6万吨;房屋倒塌3.5万间;船只损坏1,666艘;堤防损坏358处、总长123.6公里,决口127处、总长11.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近32.6亿元。
上海地区潮位普遍偏高,其中黄浦公园站最高潮位达533cm,是有验潮记录以来的第三高潮位。由于措施得力,仅部分防潮设施受到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210万元。
表2 2002年风暴潮灾害(含近岸台风浪灾)损失统计表
| 潮灾影 响地区 (省市) |
受灾人口 (万) |
潮水淹 没农田 (万公顷) |
海洋水产 养殖损失 (万公顷) |
潮灾损 毁房屋 (万间) |
冲毁崩决海 塘堤防及其 它海洋工程(处、 km、座) |
损毁船只 (艘) |
死亡人数 (人) |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 |
| 上 海 | —— | —— | —— | —— | 16处 | —— | —— | 0.02 |
浙 江 |
792.2 | 21.1 | 2.8 | 0.9 | 堤防659处, |
320 | 29 | 29.60 |
| 福 建 | 221.0 | 12.5 | 1.7 | 3.5 | 358处, |
1666 | 1 | 32.58 |
| 海 南 | 46.3 | 3.5 | 0.01 | —— | —— | —— | —— | 0.94 |
| 合 计 | 1059.5 | 37.1 | 4.5 | 4.4 | —— | 1986 | 30 | 63.14 |
| “森拉克”台风风暴潮期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预报部门加强跟踪监测,及时发布风暴潮预、警报,为沿海省市政府防潮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浙江省修建的1,000多公里达标海堤,在抵御“森拉克”风暴潮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各级政府部署并组织安全转移沿海低洼地区及岛屿群众50多万人,全省沿海养殖渔民无一死亡,潮灾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降低。福建省领导亲自指挥部署防范措施,加固千里海堤,沿海船只100%进港,海上养殖人员全部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
●5月4~14日,福建省福鼎市和霞浦县东部海域发生500平方公里 的赤潮(图6)。赤潮藻种为具齿原甲藻、夜光藻、中肋骨条藻。海洋水产养殖受灾面积8,700公顷,其中15公顷养殖贻贝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00 元。
| 2002年国家海洋局加大了赤潮预防、控制和治理力度,在近海海域全面开展了赤潮监测、监视工作,赤潮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沿海大部分省市赤潮未造成明显灾害。 为加大对赤潮的监控力度,在全国沿海选建10个赤潮监控区(见图7),开展高频率、高密度监测。监控区内赤潮的发现率达到100%,明显减少了赤潮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中浙江省赤潮造成 200万元经济损失,与前两年相比明显下降。福建省因监控区工作 的开展,减少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9,000万元。辽宁东港和河 北黄骅歧口监控区在赤潮易发季节,及时向养殖户及企业通报赤潮 预警监测结果,指导养殖户和企业适当延长养殖时间,养殖产量分 别增加30%和9%。
|
| 2002年5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 (HY-1),进一步提高了海洋环境的监测能力,已在赤潮监 测预警中得到应用。图8为6月15日监测到发生在渤海辽东湾的赤潮。 |
●“威马逊”台风浪灾害
“威马逊”(0205号)台风7月3日02时在台湾省以东洋面达到最强,近中心最大浪高12米。受其影响,7月3~6日,福建省北部、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近海先后出现4~5米巨浪。期间,浙江省沉损船只1,200艘,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长江口深水航道2个大型圆柱沉箱受海浪冲击移位,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
●“黑格比”台风浪灾害
“黑格比”(0218号)强热带风暴于9月12日在广东省阳江市平冈镇登陆,受巨浪袭击,广东省阳东县东平镇3艘渔船沉没,2艘损毁,在避风港内的渔船发生碰撞,受损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0万元;大万山岛以南和下川岛西南海域沉没6艘货船、1艘油轮,死亡、失踪25人,直接经济损失540万元。广东省政府组织各方力量在南海进行海上大救助行动,救助遇险船舶13艘、船员161人。
●“米克拉”台风浪灾害
“米克拉”(0220号)热带风暴于9月25~27日先后在海南三亚和广西钦州登陆后,又于28日在雷州半岛登陆。受其影响,海南省南部和西部海域及港湾,沉损船舶45艘,死亡、失踪7人,海洋水产养殖受灾面积2,149公顷,水产品损失2.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3,890万元。
● 3月18日大风浪过程 3月18日受强冷空气与东海气旋影响,黄海、东海出现4~5米巨浪,浙江省舟山外海沉损船舶5艘,死亡、失踪28人,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
●4月5日大风浪过程 4月5日受黄海气旋影响,黄海出现4米巨浪,山东省石岛外海沉损船舶5艘,死亡、失踪22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
● 10月19日大风浪过程 10月18~21日受强冷空气与东海气旋影响,渤海、黄海出现4~5米巨浪,河北省昌黎县外海沉没船舶2艘,失踪2人,直接经济损失6O万元;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滨州市沾化县、无棣县水产受灾面积8,200公顷,堤防损毁10.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江苏省启东沿海沉没船舶5艘,死亡10人,直接经济损失750万元。
在这次大风浪过程中,江苏省人民政府协调各方,积极组织搜救,动用10多艘船舶、3架飞机,对8,400多平方公里的海面进行反复搜寻,成功地救助遇险船舶10多艘、船员15O多人。
5.海冰灾害
渤海和黄海北部2001年11月至2002年3月的海冰为轻冰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轻的一年。
2002年1月18日前后,渤海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流冰范围最大,辽东流冰离岸距离约48海里,一般冰厚5~15cm,最大冰厚30cm;黄海北部流冰离岸距离约10海里,一股冰厚5~10cm,最大冰厚25cm。2001年12月26日前后,渤海湾流冰范围最大,离岸距离约8海里,一般冰厚小于10cm。莱州湾除河口浅滩外基本无冰(图10所示)。
2002年1月中、下旬,辽东湾海冰对海上石油平台及船舶航行造成一定影响。
6.溢油灾害
2002年统计到海上溢油事件6起,其中一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60万元。
● 2月19日,河北黄骅局部海岸发现长6~7公里、宽1~2米的原油带,对渔业生产造成一定损失。
● 5月21日,大连石化码头海面,“大庆232”轮发生溢油。有关部门迅速启动了海上溢油应急系统,对海面溢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回收。
●10月6日,广西涠洲11-4至12-1油田间的输油管线发生漏油事故,漏油约4吨。
●11月11日凌晨,载重量达2,000吨的“宁清油4号”油轮,在广东南澳勒门列岛海域触礁后爆炸沉没。这次海难损失油品950吨,再接经济损失460多万元,并对南澳海域海水养殖区、鸟类保护区和海洋生物保护区造成严重影响。
●11月23日凌晨,满载油品的马耳他籍油轮“塔斯曼海”号(TASMANSEA)与中国“顺凯1号”轮(7,000吨)在天津大沽口东部海域相撞,油轮破损泄漏,出现长4.6公里、宽2.6公里的原油漂流带。
●11月26日,渤海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发生溢油,溢油量2.6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