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政府信息公开(国土资源管理)
返回首页 公开目录 公开规定 公开指南 公开报告 依申请公开
检索 高级检索

200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索引号

00001917400/2010-01054

统计数据 

发文字号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10年04月01日

其他

实施日期

废止日期

200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长期监测结果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多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各海区海平面上升速率、幅度和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图1)。

 ● 海平面上升速率


  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略高于全球海平面上升速率。


  各海区中,东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较高,达3.1毫米/年,黄海、南海和渤海分别为2.6毫米/年、2.3毫米/年和2.1毫米/年。


  重点海域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分别为3.1毫米/年和1.7毫米/年。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浙江、广西、上海、海南、辽宁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较大,都超过了3毫米/年;江苏、福建、天津、山东和广东沿海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为2毫米/年左右,河北为0.6毫米/年(图2)。


 



全球海平面变化概况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2001年评估报告,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1~2毫米。根据温室气体的不同排放情况预测,全球海平面高度在1990~2100年期间将上升9~88厘米,但区域间的差异十分明显。1990~2025年和1990~2050年期间全球海平面将分别上升3~14厘米和5~32厘米。


 

 





图1 中国沿海部分验潮站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趋势性和波动性,趋势性表示海平面长期变化的总体趋势,波动性由若干周期性和随机变化组成。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波动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图2 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


 ● 海平面上升幅度


 


  200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毫米。


  各海区中,黄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73毫米;东海、南海和渤海分别高66毫米、63毫米和27毫米。


  重点海域中,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海海平面分别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83毫米和66毫米。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海南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89毫米;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沿海海平面都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毫米以上;天津沿海海平面比其常年平均海平面高4毫米(图3)。


 




图3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常年平均海平面比较

 



 


 ● 2001~2003年平均海平面与2000年平均海平面变化比较


  200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近几年的高位。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平均海平面比2000年平均海平面分别高14毫米、9毫米、8毫米和19毫米。


  2002年,渤海和黄海平均海平面比2000年平均海平面分别高15毫米和22毫米,而东海和南海都低于2000年平均海平面,分别低3毫米和9毫米。


  2003年,渤海、黄海和东海平均海平面比2000年平均海平面分别高7毫米、16毫米和2毫米,南海比其2000年平均海平面低8毫米。


  与2000年相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天津沿海等重点海域,2001~2003年的平均海平面呈波动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5~12毫米、1~11毫米和20~30毫米(图4)。


 



图4 2001~2003年各海区和重点海域海平面与2000年平均海平面比较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与2000年相比,2003年天津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达25毫米;上海、山东和浙江次之,分别为20毫米、16毫米和16毫米;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海平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幅为1~16毫米(图5)。



图5 200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与2000年平均海平面比较

 




 









 
  预计未来数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将继续保持上升趋势。2006年和201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比2000年平均海平面分别高10毫米和28毫米(表1)。

  2006年,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沿海海平面与2000年平均海平面相比,变化幅度较大。天津、山东、上海和浙江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将上升22~29毫米;河北和江苏次之,升幅都将超过10毫米;广东和海南则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降幅不足5毫米。


  2013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沿海海平面将分别比2000年平均海平面高35毫米和26毫米。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天津沿海海平面将比2000年平均海平面高57毫米,其它各地沿海海平面都将高于其2000年平均海平面。


表1 未来3年和1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预测值(单位:毫米)



 

2006年


2013年


辽 宁


8


39


河 北


13


22


天 津


29


57


山 东


25


33


江 苏


13


27


上 海


22


45


浙 江


28


55


福 建


6


26


广 东


-4


16


广 西


3


23


海 南


-2


37


长江三角洲


18


35


珠江三角洲


1


26


渤 海


8


40


黄 海


13


26


东 海


11


22


南 海


-2


26


全 国


10


28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水膨胀和冰川融化,是引起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未来50~100年间,这种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将受其直接影响。

  其次,我国沿海特大型城市发展迅猛,大型建筑物密集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加剧了地面沉降,是引起当地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另一主要原因。


  2001~2003年间,天津沿海海平面在全国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升幅最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地面沉降较为严重,年沉降率达到厘米级,部分地区多年累计沉降量较大,局部地区甚至低于平均海平面,从而加剧了该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



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是构造下沉和沉积地层压实;

 人为因素为开采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气等。




 









 
  海平面上升将加剧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灾害破坏程度,加大沿海城市的洪涝威胁,减弱港口功能,引发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造成沿海湿地损失,改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加一些珍稀濒危生物的生存压力,同时造成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的排污能力降低,对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直接威胁,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001~2003年期间,环渤海地区及江苏、海南沿海部分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和海岸侵蚀呈上升和加剧的趋势,这与该地区海平面相对较高有关系。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辽宁、山东和江苏的海岸侵蚀长度分别达到20.9公里、28.8公里和29.1公里;海南省部分区域的海岸侵蚀还导致当地岸段后退约80米,使岸边的木麻黄树林消失殆尽(图6);渤海湾沿岸部分地区遭受风暴潮袭击,发生海水倒灌和海水漫堤现象,受淹地区积水深度达0.5~0.8米,损失巨大。



图6 海南省部分地区的海岸侵蚀状况




 









 
  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海洋灾害,其长期积累的结果将对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但只要采取合理的对策和防范措施,就可以有效控制和减轻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响。

  1. 沿海各级政府在近海工程项目建设和经济开发活动中,应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特别是在防潮堤坝、沿海公路、港口和海岸工程的设计过程中,将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重要影响因素来加以考虑,提高其设计标准。


  2. 在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应继续严格控制和规划地下流体(水、石油、天然气等)的开采,并在沿海地区控制密集型高层建筑群的建设,以有效控制地面沉降,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


  3.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沿海湿地、河口和洪积平原,减缓海岸侵蚀,提高自然防御能力。


  4. 加强海平面变化监测能力建设,开展海平面变化及影响对策研究,建立全国和区域性海平面上升影响评价系统,提高灾害预警预防能力。

 




 









 
  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GLOSS)专家组会议 2001年4月和2003年10月, 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GLOSS)专家组第7、8次会议分别在夏威夷和巴黎召开。会议以全球海平面监测新技术发展与资料共享为主题,展示了各国在海平面观测方面的最新仪器、监测技术、研究动态、科研成果等。第8次会议还决定由中国负责ASIA-GLOSS网站的开发与维护,以加强亚洲各沿海国家之间在该领域的沟通与合作,更好地实现资料、信息和研究成果共享。

  IPCC发布《气候变化2001:综合报告》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 )发布了“第三次评估报告”,就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对农业、供水、生态系统、沿海基础设施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作了权威性评估。


  中国潮汐与海平面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2003年10月,中国潮汐与海平面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在中国广西召开。与会专家就海平面变化及其对沿海地区的环境和经济影响进行了探讨,一致认为,二十一世纪全球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其长期积累的结果将会严重影响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会议提议加强对海平面、地面沉降和地壳变化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资料,重点开展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评价和对策研究。




 

    【字号:      】  【打印】 【仅内容打印】 【关闭】  【下载】     分享到